1.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是什么
口语与书面语既有区别,又有关联,它们相辅相成,构成语言的两种形式。
我们既要分辨它们的区别,但又不能拘泥于这种区别,而应分清概念、灵活运用。答:所谓“口语”,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指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即用文字写出来的语言)。
所有语言都是由口语和书面语两个部分组成。严格地讲,口语与书面语不能截然分开。
如果我们一定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话,那么一般说来,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在于句法、语意和语用这三个方面。口语一般用词比较简单、非正式、语法结构比较简单,即句子一般比较短,多用简单句,主要在日常生活的对话中使用,也可用在叙述、交谈、讨论、辩论、演讲等方面;而书面语则比较正式,用词比较讲究、优雅、贴切,结构较为复杂,句子偏长,复合句较多,主要用于撰写文章,著书立说,颁布法律、法令,颁发文件、公告等。
在语用方面,就是指口语和书面语除了在句法和语意方面有区别外,在什么语境下采取什么语气、措辞和表达方式来表达字面意思和弦外之音等方面也有区别。 普通人一般认为口语主要是用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句子简短、语法结构简单、用词随意等特点。
其实,这仍然是一种误区。首先从内容上来看,口语与书面语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比如所有的书面语用口头表达出来以后就变成了“口语”,像总统的就职演讲、政府工作报告、博士论文的答辩、舞台上的朗诵等都是如此。同样的,当所有的“口语”被写进了电影剧本、小说、戏剧后,它又变成了“书面语”。
其次,从词汇的使用上也很难说日常用语中全部使用的是“简单、非正式”的“口水话”。换句话说,“口语”与“书面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举例来说,一位中学生回到家里,兴致勃勃地对他母亲说:“妈,今天下午我们班对一班的那场辩论精彩纷呈。对方高手如林,能言善辩;我方毫不示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最后我方出奇制胜,再添辉煌。”你能区分这段话里哪些是口语,哪些是书面语?因此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口语具有用词简单、句子偏短、平铺直叙、缺乏色彩的特点。
同样,书面语里也不全是描述,也有对话,并且在口语里也同样可以使用“书面语”,即所谓正式、优雅、贴切的语言。 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对口语与书面语的分类只是一个比较粗略、不够严谨的分类。
要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必须全面提高一个人的综合文化素质,同时提高口语和书面语的水平,包括增大词汇量,全面掌握语法知识,扩大知识面等。如果学习者的口语水平只能停留在最基本的寒暄和日常会话的水平上,这就等于是“文盲英语”。
学习者就像未受过教育的人一样,只会说话不会识字。这种人实际上就是一类称为不具备“完全语言能力”的人。
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两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一个具有完全语言能力的人就必须是同时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的人。
同样的,如果一个人的口语好,那他的书面语也一定好。考夫曼特别指出:“近来在语言学习方面有个趋势,认为口语和书面语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我不太认同这种观点。好的口述与好的书写语言是很相似的:清晰、简单而且优美。
有人认为,讲母语的人对口述语言不那么严谨,这种说法虽然不错,但我认为这不应该作为教导初学者的典范。俚语和过多白话的俗语并不适合非母语的使用者,这要一直等到能够自在地运用这个语言之后再开始使用。
学习者至少要把语言讲得像写的一样好。当我使用外国语言书写或口头表达的时候,都尽量使用简单、明确的字词,并且避免过于随便的口头方式,或过于复杂的书写风格。
这样,即使是一般的日常写作练习,也能对你训练正确地口头表达大有帮助。”① 在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英语书面语很好,而口语很差的学习者。
笔者称这种现象为“语言习得畸形现象”或者叫“文化畸形现象”。因为所有学习母语的儿童都是按照正常程序来学习的——先发音,后说话;先口语,后书面语;先简单,后复杂。
这种文化畸形现象应归咎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畸形,特别是外语教学体制的畸形。所以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外语教学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外语教学体制,真正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照这一规律来学习外语。
①斯蒂夫·考夫曼,语言家,北京:中华书局,2004.36。
2.搞定是口语还是书面语
口语一般都是用于非正式的场合或者是日常的对话,语言的要求或什么都不是这么的严谨.既然是叫口语,那肯定就是人们说出来的.
但是书面语一般都是写的或是印刷的.书面语是指人们在书写和阅读文章时所使用的语言.它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是在文字产生之后才出现的.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书面语,因此也只有识字的人才认识书面语.
对比:
一、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先有口语再有书面语.
二、由于使用条件不同,口语和书面语也会出现一些差异.口语是听和说的语言,所以要求快,讲求效率,用词范围相对较窄,句子比较短,结构比较简单,有重复、脱节、颠倒等现象,还会出现一些嗯、呃之类的废话;
三、书面语是写和看的语言,这可以给人们足够的时间进行推敲和琢磨.
人们只能听到同时代的人说话,听不到早一时期的人说话.可是人们不仅能看到同时代的书面语,也能看到早一时期的书面语,能够模仿一个时期的书面语写文章,因而口语中消失的词语和句式,往往在书面语里继续保留.当书面语的保守力量特别强时,往往就会发生书面语与口语的脱节.
书面语完全脱离口语是违背语言发展规律的反常现象.书面语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应该不难区分吧.
就像你说话时候说的是口语.但是像外交声明啊这种的肯定就是用的书面语啊
所以搞定是口语也是书面语啊
3.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
书面语和口语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语言变体。
1、语法结构不同
口语语法随意,用词通俗,句子简短,结构松散;书面语语法严格,用词文雅,句子较长,结构严谨。
2、载体不同
口语是以语音为载体的语言形式,书面语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语言形式。
口语是语言存在的最基本形式,从语言的起源和发展来看,口语是第一位的.书面语源于口语,是第二位的。
书面语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传递人们的思想、观点等信息,它要求句子结构完整、严谨、工整,符合语法规则和行文要,,在恰当传递信息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修辞效果。
扩展资料:
书面语,是指人们在书写和阅读文章时所使用的语言。它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是在文字产生之后才出现的。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书面语,因此也只有识字的人才认识书面语。
口语是口头交际使用的语言,是最早被人类普遍应用的语言形式。所有的民族都有口语。口语通常是通过声音传播的。根据需要,文学作品中也常以文字记叙口语。
口语灵活多变,多因场合与发言者不同而被自由使用。因为发言者与听者同在现场,有时这种发挥不但不影响听者理解,反能更生动地体现发言者心态,或使语言简洁化。与口语相对,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用于书面表达的语言。口语成为书面语言后则比较固定,语法更严谨,有利于准确地流传。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书面语
搜狗百科-口语
4.口语和书面语有什么区别
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分别是由口头语和书面语的语言风格所决定的,因此,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区别与联系也就是口头语和书面的区别与联系。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口语是书面语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同时口语又是书面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口语不断为书面语提供鲜活的材料促使书面语向前发展,不致于与口语差距太大,从而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
书面语具有保守的一面,其发展变化总是要落后于口语,书面语的发展要服从口语的发展。口语具有简短明快、通俗自然的特点,书面语具有语句雅正、结构严密的特点。
有些词语由于长时间期使用场合上的分工,在风格色彩上也逐渐有了差别,尽管这些词语在意义内涵上没有任何区别,但却有比较严格的使用界限,不能混用。
5.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
其实不应该用书面或者口语这样来区分,而是口语表达要分场合,书面也要看题材。
口语有时候也必须非常正式,比如面试,比如学术报告,比如国际性的会谈,比如新闻报道等。
书面用语有时候也可以很随意地表达,比如散文诗,甚至可以不用讲究完整的语法,比如一些小说,用随意些的表达才能体现出真实的生活。
不管你怎么说,怎么写,只要符合场景,该严肃的时候不要儿戏,该轻松点就不要太较真。
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森博英语
6.英语中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从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谈起 D语和书面语 早在本世纪初,国外学术界就已经开始 重视对口语(orality)和书面语(literacy) 的研究。
近年来,从事语言学、心理学、教 育学、人类学,以及其他有关学科的专家、学 者和教育工作者更是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 对口语和书面语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作了 大量科学研究与调查。 人们一般认为,口语和书面语在其文体 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美国学者切弗 W. Chafe)教授认为,口语以其结构的不完 整性(fragmentation)和说话者与说话场合 的紧密依存性(involvement)为特点;而书 面语的特点则为语言结构完整(integratio川, 语言使用者不依赖于说话场合(detach- ment)。
他还举例说,口语使用者在自然对 话中多使用“and”和“but''等词来连接简 单句,或多使用单一动词结构,而很少使用 复杂的并列句或从句结构。而且,在一般会 话中,由于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高度参与, 说话者常使用直接引语和通俗口语语言。
与 口语相反,书面语中频繁出现的是主语、谓 语、定语、状语、表语等的复杂的从句结构。 此外,书面语使用者常运用被动语态、过去 完成时、间接引语,以及书面化措词等手段 来扩大表达上的时间和空间跨度。
然而切弗教授的理论也遭到不少学者的 反驳,他们对口语、书面语的二分法(dicho- tomy)提出质疑,理由是,在口语和书面语 的比较研究中,常常只注重两者间的不同措 词和语法结构现象,而忽略了两者间存在的 基本的共同点和共生关系(symbiotic rela- :tion)。例如,英国著名学者韩礼德(M. A. K. Halliday)教授指出,切弗教授以书面语 的语法结构标准来衡量并比较口语和书面语 的不同,因此,得出的结果往往是:在文体 结构上书面语优于口语。
另外,学者们还指 出,书面语的结构并非一成不变,它会根据 表达内容、交流口的的实际需要而变化。 另一位学者坦南(D. Tannen)教授在 她的研究中将被调查者的叙事文和他们就相 同题目所作的口头叙述作比较。
她发现,出 现于被调查者叙事文中的复杂的书面语法结 构也同样在他们的口头叙述中出现。坦南教 授表示,切弗教授所提出的口语、书面语相 对立的结构特征实标上并非相互排斥,而往 往是两种不同的结构特点同时在两种语言 形式中出现。
美国学者阿金纳索((F. N. 从in.naso)教授也以自己的研究结果表明, 被视为书面语言特点的结构完整性和对时空 限制的超越性也常常在口语体中出现。 奥克斯(E. Ochs)教授从另一角度分 析道,某种结构的出现与否并非因口语体或 书面体而定,而往往和写作者或说话者的顶 先安排(planning)有关。
坦南教授也谈到, 不少文学作品,在体裁和风格上同日常生活 中的自然对话极为接近。拉科夫(R. Lakoff) 教授指出了口语和书面语的相互影响。
例如, 小说家经常使用直接引语来加强真实感,以 缩短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等等。 霍尔沃森(T. Halverson)教授强调,口 语式或书面语式结构的使用往往取决于语言 使用者的目的和意图。
两种语式并不存在本 质上的优与劣。正如阿金纳索教授所指出, 和书面语一样,口语的结构可根据不同的说 话场合和交流目的而变化,以达到表意、风格 等方面的不同效果和作用。
韦尔斯(G. Wells) 教授也表示,在一定的场合,如课堂教学、演 讲、求职面试、博士论文答辩等,人们常常使 用与书面语极为接近的口语。这些例子反映 出不同结构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共生”现 象。
博尔(H. S. Bhol)教授称这种书面语体 的口语为“printspeak",意为一种高度规范 化的口语,但它同时又保持口语的自然性。 以上这些观点表明,口语和书面语应被 视为语言形式的统一体(continuum)。
传统 上被视为口语或书面语所特有的结构,在两 种语体中往往交迭出现(overlap)。换言之, 人们常因不同的交流场合和交流目的,在口 语中运用书面语结构技巧,或在书面语中运 用口语的结构技巧。
因此,口语和书面语的 文体结构并非对立、排斥(antithetical and exclusive),而是互补、共生(complementary and symbiotic)。 口语、书面语和语言教学 语言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很久以来就 意识到,认识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是写作教 学的关键之一。
但遗憾的是,教师们往往专注 于写作能力本身,而忽略口语对写作所起的 潜在积极作用。英国学者布里顿(J. Britton) 教授根据多年的研究经验指出,学生口语中 的句型结构和表达方法往往是他们学习写作 的基础。
其他学者也指出,学生丰富的口头表 达经验对写作的成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库克一冈拍斯和冈拍斯( J. Cook-Gumperz and J. J. Gumperz)教授观察到,学生认识 事物、理解事物的渠道通常首先是口头形式 的交流。
科森(D. Corso川教授也表示,学 生通过口头表达感性认识来加强对于时间、 空间、数字、分类,以及因果关系等抽象概 念的认识。 早在70年代,塔夫(J. Trough)教授不 仅强调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之间的重要 联系,而且指出教师必须在教授写作的同时, 帮助学生提高和丰富他们的口头表达技能。
她指出,在科学技。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悦网 » 答辩要用书面语还是口语